手性N-取代氨基酰胺和氨基酯是农药与医药领域的重要结构单元, 广泛存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中, 如抗高血压药物贝那普利、依那普利以及抗癫痫药物布瓦西坦等. 然而, 这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仍面临挑战, 尤其是具有多个手性中心的N-取代氨基酰胺/氨基酯. 传统化学合成方法常需要苛刻的反应条件或贵金属催化剂,且难以控制α-取代醛与氨基酰胺/氨基酯还原胺化反应中的手性. 因此, 开发高效、绿色的合成多手性N-取代氨基酰胺和氨基酯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.
本文设计利用亚胺还原酶催化外消旋α-取代醛基酯与手性氨基酰胺或酯的动态动力学拆分还原胺化反应, 实现手性N-取代氨基酰胺及氨基酸酯的不对称合成. 这要求亚胺还原酶能够接受手性氨基酰胺作为氨基供体, 并控制醛官能团的β-手性中心, 同时须避免反应过程中手性氨基酰胺的外消旋化, 因此极具挑战性. 本文首先通过筛选157种野生型亚胺还原酶, 发现来自Streptomyces aureocirculatus的IR104可高非对映选择性催化合成布瓦西坦(d.r.=96:4), 但其比活力仅有3 mU/mg. 为提高IR104的催化效率, 对其进行了蛋白质工程改造, 针对活性口袋内共38个残基进行了两轮定点饱和突变和迭代组合突变, 获得了三突变体D191E/L195I/E253S, 其催化效率较野生型提高204倍, 但非对映选择性为90:10. 随后对催化活性中心底物结合位点周围残基进行定点突变, 找到显著影响立体选择性的M258, 最终确认四突变体D191E/L195I/E253S/M258A(M3), 其催化效率为4.09 L/(mmol min)(野生型的102倍), 产物的非对映选择性达到98:2. 晶体结构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, 突变体活性提升源于酶与辅酶NADPH及底物相互作用的优化, E191的羧酸基团与NADPH的羟基及I195分别形成了氢键, 且I195与亚胺中间体形成疏水相互作用, 这些作用稳定氢转移过程并缩短亚胺与NADPH的距离. 进一步分析显示, M3中的A258虽不与亚胺直接作用, 但相邻的E259与S253形成额外氢键, 推测A258改变亚胺周围氢键网络, 使酶构象更紧凑、底物定位更精确, 这虽提高了立体选择性, 却降低了活性中心结构的柔性, 导致催化活性下降. 为拓展该突变酶的应用, 分别测试了5种醛和17种氨基供体, 突变体M3的催化活性均有所提升, 并对脂肪族取代的底物表现出高立体选择性. 最终成功实现布瓦西坦的克级规模制备, 并合成了17种具有双手性中心的N-取代氨基酰胺/氨基酯, 非对映选择性最高达99:1, 产率达96%, 这些产物进一步转化为γ-和δ-内酰胺.
综上, 本研究为双手性中心N-取代氨基酰胺/氨基酯及其内酰胺的不对称合成提供了绿色、高效的生物合成方法, 扩展了亚胺还原酶在动态动力学拆分还原胺化中的应用, 促进了医药和农药领域的相关化合物合成技术的进步.